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发病机制

仿制芦可替尼价格_芦可替尼代购直邮_芦可替尼使用说明书-海得康小编 发布于 2018-01-23 分类:芦可替尼资讯 阅读( 1460 ) 评论( 0 )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发病机制 我们知道血小板增多症是一种血液疾病,对患者的危害很大。并发症血栓和血管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少数患者可转化为白血病或骨髓纤维化。那么,它的发病机制是什么呢?下面,就跟随海得康芦可替尼直邮网小编一起去看看吧。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发病机制研究的进展

2005年发现JAK2V617F突变为PV、ET、PMF的共同遗传学基础,且在PV、PMF、ET患者中的发生率为95%、65%、55%。该突变的发现对ET的诊断和治疗产生了巨大影响。JAK2为非受体型酪氨酸蛋白激酶的一种,通过激活促红细胞生成素、血小板生成素(TPO)等参与造血细胞的增殖。JAK2突变包括V617F突变及12号外显子突变,V617F突变位于JAK2基因第14号外显子上,1849位的鸟嘌呤突变为胸腺嘧啶,使得JAK2第617位的缬氨酸错义编码为苯丙氨酸。突变导致JAK2的激酶活性增强,在没有细胞因子时仍处于活化状态,通过JAK-STAT信号途径与其他途径引起骨髓增殖性改变。而JAK2基因外显子12的突变不存在于ET患者中。

MPL基因突变的发现为ET的又一重大发现,MPL基因突变见于3%~5%的ET患者。MPL编码蛋白是一种促TPO的受体,且发现MPL突变不仅发生于JAK2V617F阴性的ET患者,还见于少部分JAK2V617F阳性的ET患者。MPL编码蛋白最常见的突变位于10号外显子,MPLW515L和MPLW515K及MPLS505N的突变,导致细胞在没有TPO的情况下,仍然能够增殖。

Klampfl等、Tefferi和Pardanani报道了钙网蛋白(CALR)基因突变的存在。通过对MPN患者进行全外显子测序发现,JAK2和MPL基因突变阴性的ET患者中,70%存在CALR外显子9的突变,研究显示CALR基因突变可以激活JAK-STAT信号通路。越来越多的数据显示,伴有CALR突变的患者可能对特定的治疗有效,尤其是接受干扰素α治疗的ET患者,CALR基因突变有望能为ET的治疗提供新的途径。

有研究表明PDGF-BB表达水平的异常增高可能是ET发生的潜在机制,其作用机制可能通过结合PDGFR,进而激活JAK2-STAT3、PI3K-AKT信号通路,刺激巨核细胞的增殖并抑制其凋亡,为探索治疗ET提供了新的靶点。

此外,还陆续发现了一些新基因,包括IZF、TP53、TET2、ASXL1、IDH1/2及EZH2。这些基因有些直接参与ET的发病,有些直接参与表观调节,可以诱导JAK2突变,并常常早于JAK2的突变,提示ET的发病是多个基因失调的结果,而非单基因突变所致。其他研究报道,发生JAK2V617、CALR、MPL突变与三阴性基因突变患者相比,有较长的生存期。

以上内容就是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可以知道血小板增多症是比较严重的血液肿瘤,治疗是当前的首要任务,芦可替尼是目前治疗血小板增多症的一种药物,也是唯一治疗效果比较好的药物。患者可以作为一种选择使用。

更多内容: 芦可替尼原研药,芦可替尼仿制药,芦可替尼价格,芦可替尼介绍,芦可替尼说明书
免责声明: 本文所表达的任何关于疾病的建议都不应该被视为医生的建议或替代品,请咨询您的治疗医生了解更多细节。本站信息仅供参考,海得康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专业问题,请扫描下方二维码立即咨询医学顾问。

联系客服

客服微信

海得康公众号

海得康公众号

共有 0 条评论